张清智,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,中国华侨画院院长。他在青年时期就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画展,并得到了李可染、黄胄等大师的高度评价。1986年加入中国美协,几十年来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与讲学,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以山水、花鸟、人物各一个厅举办了大型个展。先后出版了《张清智山水画集》、《张清智花鸟画集》、《张清智人物画集》、《艺术量化论》、《张清智书法集》等十余部大型画册及艺术理论著作。
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深入的研究,并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定理,出版有《新思想》、《新理论》、《世界和平统一论》、《世界去哪》、《人类社会的终极状态》等理论著作。
他有独特的艺术理论和鲜明的艺术个性,他发现并完成了黄金律在绘画、书法等审美领域的转换与应用。
他坚持艺术要为社会主义服务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他的创作思想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,塑造民族的横断面和历史重大事件。他先后创作了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》、《惠安风情》、《2008•中国汶川》、《玉树情•民族魂》、《2011•中国新汶川》、《绿色遂宁》、《天路》、《母亲河》、《版纳风情》、《丝路之梦•一带一路》等十余部百米长卷(每幅高2米,长120余米);其中《2008•中国汶川》在军事博物馆展出时,时任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均观看了展览,并给予了高度评价,此长卷按原大高仿在国家地震博物馆长期展出。
为纪念汶川地震重建四周年,2012年由中国美协、中国侨联、四川省政府主办了——张清智《中国汶川•从悲壮走向豪迈》大型国画展;2015年由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了——张清智《丝路之梦•一带一路》大型国画展。
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播出了张清智各类艺术专题片数十集。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、解放军报、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对其艺术成就作了数百篇报道。
百米长卷《天路》局部
(文/薛永年)张清智的百米长卷《中国新汶川》与《天路》,画法都是以景为主,实际它不是画景它是画人,是画人的精神面貌。地震可以有很多东西、宝贵的东西、美好的东西遭到破坏,但是我们可以很快就把它恢复,而且比原来更好,它表达这么一种精神。不是画景,通过山水反映人的精神面貌,我们的建设。我是把它和西藏《天路》放在一起讲,不过西藏《天路》说的更多一点,在这个意义上和一般的山水画就不一样了,它是非常有意义的。
选择这种宏大叙事的题材,不论是人物,还是山水……它本身反映了画家的社会责任感、历史使命感,一种自觉性,这种自觉性因为跟张院长出身军旅也是有关系的,国家的画院画家,应该有这种承担,因此有这么一种精神,不怕困难,要把《2008•中国汶川》这个感受怎么画的最充分,怎么画的最到位,那是要画的上千人,需要画120多米,他就不当成辛苦,当成一种精神的追求,所以我说这是最难得的。有的画家说画画我就是玩,画画是玩,不是一种精神,你画画的过程可能因为你画的比较成功,会得到一种精神愉快,但画画本身它是在做一种事业,实现一种人文关怀,在这个意思上来说,张清智选择了大题材,这就体现了一种主流价值观、一种社会责任感,这个是非常难得的。
百米长卷《惠安风情》局部
他的画法比较宽,能够结合画什么来选择画法,使它的表现比较到位。他画的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》,画新疆的姑娘们,用的草书比较明显。他画的抗震题材《2008•中国汶川》长卷中的草书用笔用就不是那么明显,他强调草书,说明他对草书比较重视,对草书在画里发挥很重视,但是不等于说他的一切画都需要草书,他是根据他所画的对象来选择画法。为什么书法它还有楷书、还有行书、还有篆隶呢?当然是在一个历史过程里不断出现的书体,实际上书法家在写的时候,也是根据不同的需要,隶书就相对比较稳,篆书还有一定装饰性,行书就像人散步,楷书像立正,草书更能抒情。要画不同对象的时候,还是采用不同的笔法。说“写”是对的,中国画里的“写”,就是先有个顺序,我们小时候学写字,老师要求笔顺,写个“大”字,先写横,再写撇,再写捺,按笔顺写才是写,如你不按照笔顺那你就是画道儿,你不是写,所以这个“写”就强调一个时间的过程。这时间的过程跟画家抒发感情是密切联系的,到草书里哪画轻一点,哪画重一点,哪画拉长一点,那画缩短一点,联系就更密切了。所以强调“写”呢,是突出了中国画的一个特点,他有这个意识,说明他对中国画的这个特点有充分认识的。
百米长卷《绿色遂宁》局部
中国画讲什么呢?你不管画什么,都要把它消化透了,变成你内心的东西,胸中的意象,然后一挥而就,画的时候呢,他就没有任何束缚,就像庄子讲的“解衣盘礴”一样,他就能够在高度的自由里面表达自己充分的感情,这是张清智明显的一个优点。
百米长卷《母亲河 》局部
张清智提炼生动、深入细致刻画对象的能力,是他突出的长处,也非常符合中国画的优良传统。如果你不是这样一个过程,中国画特点反而不足了。不打草稿这是他的特点,我看了他的画以后,我跟大家说起他画画的感想是一样的。他是从生活里来的画家,虽然在学校里也学过,但更多是通过他的军旅生活这样一种路子出来的画家。完全是学校出身的可能有问题,在过去要摆模特,画一个站着的人,先让人站那儿,画下来然后再往画上挪,徐悲鸿《愚公移山》就是这么画的。现在是靠照片,画的再像它也不生动,它不得要领,它是平的,只有从生活里直接自己去捉摸形象,他走到哪儿画到哪儿,这样的感觉就跟照相感觉不一样了,他能抓住自己的感觉,捕捉生活中生动的东西。所以张清智注意这一特点,一气呵成,说明是注意感受生活,而不是去复制画像,不靠画模特,不靠画照片。这个是画家最宝贵的品质,必须这样画才能发展。至于有人说工笔特别细,比照相还细,比那超现实主义油画还细,根据照片画的算什么本事,没有提炼、没有概括、没有创造。有时候评奖的人,自己没水平,就把这样细的画评成最好的,还给大奖,那是不懂画。
张清智这点应该充分肯定的,这是中国画的一个宝贵传统,也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。
现在画家画小品,也画大画。大的是围绕展览,展览要多大他就画多大,是被动的。被动一是被展览左右,二是被市场左右,市场喜欢这个就画这个,那都不行,实际画多大还是要以我们要表现什么为准。张清智是主动的,他要表现什么,一定要表现的充分了。我们接触以后,看了他的画,又谈创作体会,我觉得值得佩服。
在不同的环境下,他具有把握光色丰富复杂变化的这种能力,在中西结合这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,无论他画人物还是山水、花鸟,都强化个人的风格,强化个人的语言特点、语汇特点,使自己的面貌,更鲜明更突出。
百米长卷《玉树情•民族魂》局部
张清智画的西藏《天路》,用光就比较灵活,你说它是天光吗?是山在发光吗?是山在放光,这就对了,这是中国画的思维。如完全变成油画了,你中国画画不过油画,因为你的纸卷,你的材料,它跟油画油彩不一样。只能吸收一部分,如果把笔墨都遮盖了,那么你中国的特点又没有了。
我想中国画也好,其它画种也好,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反映这个时代,反映这个时代不光是一些事儿,还包括这个时代人的精神,所谓人文关怀。至于技巧当然也重要,画的造型如何,笔墨如何,设色也重要,但是更重要的是拿这些东西,要歌颂一种精神,要表现一个时代。我觉得在这方面,张清智院长很有自觉性。非常主动、非常积极的去画最能反映我们时代精神面貌的大事情,现在文学艺术里面叫宏大叙事。张清智不是画小品、小情小趣,而是画大题材、大主题、大气象、大境界、大精神,我觉得这很难得。作为一个部队出身的画家,现在华侨画院,画院是中国特色,外国没有,中国的画院是政府各级部门主管的,它就该起这个作用,反映这种主流的精神。张清智的画这种特点,非常充分。
百米长卷《2008.中国汶川》局部
《2008•中国汶川》这件作品很成功,好在哪里呢?不是渲染悲剧气氛,而是画万众一心,抗震救灾。这个画有松有紧、有虚有实,把人的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,画的非常充分,在艺术上也很有考虑,他基本把张仃画山水的焦墨,用在画汶川地震上,略微有一点淡颜色,有一点暖颜色画人物的面光,这是有传统的,这种叫“水墨吴妆”,是从吴道子开始的,他把这个传统加以继承发展。如果不用焦墨来画汶川地震,画的水墨淋漓的,我们就没有对汶川地震那种悲壮的感受,所以内容形式结合的蛮好。这件长卷作品画了上千人,这应该是在当代中国画创作里非常突出的一件很有价值的作品。
他刻画的景物跟人物,也是经过了艺术提炼的,而且有的人画的时候会完全用线条画,用中国画的线条笔墨,有的可能吸收的油画的东西、仔细去刻画三大面五调子,他是写意写实相结合,线条跟块面相结合,这样实际就是中西融合的画法。但以中国的特点为主,刻画的又丰富、充分生动,又不抠儿,我想这跟他练草书有关系,那种泼辣生动的劲儿在另外一些作品里表现的更明显,因为《2008•中国汶川》这件作品毕竟是抗震救灾题材,所以用焦墨,不强调流动,还是中西结合。而在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》作品里面,那种欢快,丰收的那种喜悦,用草书的线条,画人物的衣纹…… 这些也结合的很好,而且他还很能刻画突出的像黄胄先生一样,画出新疆少数名族那种民族的特征来。你看维吾尔族的特征,抓住人物的个性,地域的特点,都能画出来。提炼人物的动作,用线条比较不复杂,比较简练,但是能传神。
百米长卷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》局部
至于山水,《天路》和《中国新汶川》这两部长卷都画的很好,张清智的山水很注意通过山画人、画时代。山水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,百年都有的,张清智通过山水里面人物的活动,人物对山水的感想,山水里的一些人文景观,把时代的特征、地域的特征与我们观察的大自然时那种内心的感觉画出来了。
张清智不是冷冰冰地在画,他画的圣域西藏《天路》,我觉得这在当前的山水画里是不可多得的,画出了西藏那种净土、那种圣域、那种光辉灿烂、一片光明,而且是现代的,她是在我们党和政府、在社会主义阳光照耀下,她在发展,她不是只有喇嘛、只有寺庙、而且画的有实有虚,有紧有松。把建筑、佛庙也好、玛尼堆也好、唐卡也好、经幡也好,这些组织的有条不紊。这张画特别是山水画在中国画和西画的融合上很成功,有光有色,有笔有墨。
百米长卷《中国新汶川》局部
我讲讲感想:第一点,画大题材是要有时代特色的,在表现我们时代人的内心世界、人文关怀的这一点,张清智是非常突出的,他非常自觉的起到一个画家应该起到的作用。第二点,中西结合,把我们中国传统好的东西继承下来,又把西方的中国画过去不太讲究的光和色拿过来,还结合的满成功。第三点,山水、花鸟、人物一起来,张清智是一个多面手。想当初宋代大文豪苏东坡,是画家也是诗人,也是书法家,他有些见解是非常高妙的,他说画一但分科,可能带来衰退,他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,画分科以后,专画人物可能把人物画的非常好,但只会画人,不会画山水,那背景怎么办?所以一个好的中国画画家不应该只会画人物、只会画山水、或只会画花鸟,而多面手对处理一个以山水为主的画也好,或处理一个以人物为主的画也好,都能驾轻就熟。实际在世界上人物、花鸟、人物是联系在一起的,只选择某一种,不容易成大功,多面手就克服了分科带来的局限,因此在艺术的表现上就能够不被限制。不是说这画张山水,那画张花鸟,而是要打通这几种艺术关系,这是一个整体。
百米长卷《版纳风情》局部
张清智有把山水、花鸟、人物综合在一起的这种本领,把他所接触画家的不同长处吸收过来、综合起来、然后去发挥使用。在他的画中我们看到很多人的元素,他的画比较简洁的一面,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白雪石的东西,他的人物有黄胄的东西,他吸收的比较宽,当然还有很多人,不需要一一类举,但他能把它拿过来,这样的话他的画就有表现力。现在很多画家比较浅薄,就关心让人一看就认出是他,好像一看就是他这就是有个性,收藏家就能认出来,其实这样不对。你的画在精神上首先要感动人,是不是有你自己的特点,不感动人,那意义就小了,张清智在这方面也是很难得的。
张清智画的人物是非常生动的,也是传神的,在人物的刻画上还可以细腻深入,有的地方就很好,比如画地震那部分的时候,不管是画人还是画景,在画我们的感受,画我们的感情,这一点是做的非常好,还有一点就是说,要逐渐使自己画的个性越来越突出,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是什么?就是要有强烈的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,张清智有没有呢?是有的,但他更多的是根据他要画的对象,所要表现的感受来选择画法,对这张清智的画来讲,是非常成功的。就整个艺术家来讲,你画这个画、画那个画,画法差距就大了,怎么才能一看就是张清智的画法而不是别人的。我估计这个在小品里不存在,如果在大画里再不存在,那他就是大画家了,他现在正值艺术创作的黄金期,我相信他在未来的艺术实践中还会有新的追求,还会有新的更好的作品问世。
百米长卷 《丝路之梦•一带一路》局部
【张清智作品润格】
山水:160000元/平尺
人物:150000元/平尺
花鸟:120000元/平尺
书法:10000元/平尺